此条言微热而渴,又见脉弱,则邪衰正复,故令自愈。今余详注仲景之痉病于前,次述三公之论于后,则外感六淫,内伤致痉诸条皆全矣。
若脉已微,表症已解,再发汗,则额上陷。 挟食外感,胸中凝结作痛,手不可近,似结胸,实痰饮食积症,故用此方。
今心下反硬,有热属脏,形容热已深入,而结藏于里,故可攻之。邪在阳明之里,则结聚肠胃,而大便阳明病,胁下硬满,不大便而呕,舌上白苔者,可与小柴胡汤。
言结胸痞满,不独太阳下早而成,即少阳表症,误下亦成者。下利脉数,有微热,汗出令自愈。
惜乎以己论混经,未免穿凿附会。若阴经自中之寒,以泻心汤理之而愈者,则吾不信也。
广而推之,燥火加知母、石膏;风热加防风、石膏;风湿加防风、苍术;痰多者加栝蒌、海石。若初起本是阳症,或寒凉抑遏,寒凝太阴脾经腹痛,脉必沉迟,宜理中汤,建中汤。